吕安梁庄是河南东部的一个小村子,全村人口不到一千人。
这里原来是三个小村庄,三村之间,一个池塘。80年代初,一位乡干部到这里指导集体责任田包产到户,总分不清哪一片是安庄,哪一片是吕庄,还有哪一片是梁庄。而且田在也交错在一起。
乡干部大手一挥,今后这三个村合了,所有的土地合到一起分配。村干部没有意见,群众也说不大道理。就这样成了一个村子。
虽说合到一起,三个村子的人却生活方面有着大不同。池塘北面的原来吕庄的村民思想保守,只盯着种地。池塘南面的梁庄的村民喜欢出去做一些小生意。池塘东面的安庄的村民在外面工作的人比较多,最大的官是副县长。
池塘西边原来是一片空地,后来建了一所学校。吕安梁庄小学。这个学校和别处乡村学校没有什么不同。
80年代时,有一位上面派下的校长,一位可爱的老头。有十多位教师,这些老师全是三个村子里的村民,有几个是高中毕业的,也有几个是初中毕业的。他们不是村子最有文化的,因为最有文化的人都去了城里和乡里上班,但是,他们是除了在外上班之外最有文化的人。
学校办的一直非常经红火。
老校长退休后,梁庄的梁老师接任校长。梁校长是位高中毕业生,是这些民办教师里最有知识的人。还有,他和乡教办的主任是亲戚,就是那种他老婆和乡教办主任老婆是亲姐妹的亲戚关系。
梁校长工作做的非常出色,每年都被乡里评为先进,全乡的其他学校校长每年都要来这个学校学习好几次,开上一两次现场会。没有几年,梁校长从民办教师转成了公办教师。是通过县里的招教考试,梁校长考了好几次,终于成功了。
几年后,梁校长因为和村委有些矛盾,不做校长了,
梁校长之后,又经历了两位校长。这两位校长都是村子里的人。到前年,从外面调来一位任校长。从此,这个学校陡然让人感觉和村子没有多大关系了。
建校40多年来,这个小学校人数最多时有500多学生,到如今只有50多学生。期间的变化,就像一部长长的电影。从这所学校走出来十多位重点大学的学生,包括清华北大,还有一些普通的大学。
安士博就在这所学校上了五年小学,那时小学只有五年,毕业后考到乡初中。
1986年时,安士博从这所小学毕业,考上乡初中。他的成绩非常好,当年的全乡小升初选拔考试,他得了第一。班主任吕老师和梁校长亲自把录取通知书送到他家。
三年后,安士博又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中等师范学校。成为了名中师生。那一年,全乡只有4个人考上中师,吕安梁庄小学毕业的占了3个,他们是吕明义,安士博,梁一庄。
安士博从师范毕业后,和另外三名同学一起分配到乡初中教书。时间是1992年。
安士博在乡村初中教书三年后,安士博从乡村调到吕安梁庄小学当教师,那一年,吕明义到外地进修,梁一庄被乡教办主任看中,当了教办的会计。
为什么要调到吕安梁庄小学当教师,也许是他受到了两位师范同学的影响,一位是毕业后同样到乡村初中教书,还是毕业班的班主任,因为和校长矛盾,加上谈了一个女朋友,生了一个孩子之后,婚姻不幸福,一气之下,离家出走,一直没有音信。一位是邻乡中学上班,一次骑车上班,在公路上被一辆大卡车撞倒,当场没了性命。
在吕安梁庄小学当教师的第三年,吕校长出了意外, 安士博接任校长。时间是1997年。
从1997年到2017年, 安士博在吕安梁庄小学当了20整年的校长。
2016年, 安士博被评上中小学高级职称,安士博的孩子从一所大学毕业,在省会找了工作,安了家。安士博不想再做校长了,2017年,就向乡教办辞了校长职务,做一个清闲的乡村教师。
安士博感觉到,如今的乡村,变化太大了,当年责任田包产到户时,全村还有将近一千人,外加其他几个自然村,这个行政村还有近两千人,乡村小学校能有二百多名学生。如今,全行政村不是到了春节,就没有多少人在家,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者做生意去了,只有老人和孩子在家。
乡村,已经留不住农民,更拴不住乡村出生的年轻人的心。
父母在外打工有了钱,家里的房子盖的非常好,他们不能带孩子在身边,从内心感觉亏欠孩子,于是就向家多拿钱给老人,多花钱给孩子,让孩子们多转到镇上或县里的私立学校。每天,这些私立学校的校车,就会一辆接一辆的来到村小学门口,定点将来上学的孩子接走,下午放学再送回来。
今年夏天,师范30年聚会,全班毕业时48位同学,只来了20多位, 安士博知道,有三位已经不再这个世界,除了五位同学现在转行做了书记局长,余下的30多个同学,有十多位最多进了县城,在县城的中小学校当了老师或领导,有一多半的同学,现在依然是守住乡村中小学校,做一个快乐或者有些遗憾的乡村教师。
再过十年, 安士博才能退休,他是不会离开乡村学校了,也不会离开村头那所小学校了。
从1979年到1999年,20多年间,全国有四五百万的初中毕业生,响应国家的政策,初中毕业考中师,然后回到家乡的中小学学校教书,像安士博一样,保守估计全国应该有上百万的中师毕业生一直做为中小学 教师,坚守在乡村。
不能不承认,当年的中师生,是一批优秀的学生,他们中的一部分人,通过后来的努力,当了省长、厅长,博导、教授,而其中的大多数一直是一线教师,相当一部分是坚守在乡村的教师。
之于中国教育,有一个观点被广为接受,一代中师,撑起中国中小学教育的大半个天空。
我们不禁要问:连农民都留这不住的农村,为何留住那么多乡村教师,为何有这么多的中师毕业,曾有一身才华,却终生暗淡于乡村教育?